■ 苏俊斌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 刘佳桐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重要的方法论,也是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策略。任何科学有效的公共关系策略的制定,都离不开对目标群体、特定情境及活动环境的深入调研。只有通过科学而深入的调研,才能精准定位公共关系活动的细分受众,深刻理解活动所在地的文化习俗,精准分析具体情况,把握问题本质,从而制定出
“深入调研”是公共关系活动策划的科学依据。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客体,在具备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需要我们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遵循规范的方法手段,对样本的需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分析,倾听目标群体最真实的声音。
“因地制宜”是公共关系活动实施的重要策略。公共关系的主体需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巧妙布局,灵活应对多元环境,精准实施差异化策略。要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社会环境的特点调整优化公共关系策略,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优秀的公共关系从业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高度的灵活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受众需求,从而构建出更加和谐、有效的公共关系生态。
在公共关系领域,无论是
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
比如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任务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彰显了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注重“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等。
云南
开展国际传播,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这是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则是做好国际传播的一项工作原则。做好国际传播,意味着要对目标国家进行深入调研,通过细致的洞察分析,准确把握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接受习惯。同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传播策略。通过讲述那些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故事,展现真实可信的中国形象,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与认同。
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过程中,中国开展国际传播的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接受习惯,组织中外媒体采写大量鲜活生动的扶贫攻坚故事,并用好国际化的传播手段,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的脱贫成就。
国际文化交流的有效方法
厦门大学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的过程中,始终秉持“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的原则。2020年10月,厦门大学整合资源,成立了“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下设“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在共建孔子学院方面,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根据当地民众学习中文的具体需求,因地制宜开设不同风格的课程。在教材编写方面,根据目标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确保教材内容既符合中文教学规范又易于被当地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编纂的汉语教材《笃行中文》,便是一套专为外国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汉语入门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为重点,兼顾了汉字知识和与课文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在工作方式上,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不仅提供语言培训,开设中医、太极等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将汉语教学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例如面向金砖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中文+中医技能”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
无论是办学模式还是教学方式,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时,总会将“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原则置于首位,根据当地民众学习中文的具体需求,以最适宜的方式开展中文教育,体现了中国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真诚努力。
AI新技术赋能公共关系发展
新时代,“深入调研”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式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和要求,即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在此过程中,科技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总而言之,“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不仅是一套方法论,更是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关系事件时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敦促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深入调研的精神,以策略创新为驱动,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中,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共生的世界图景,奋力书写公共关系事业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公共关系与国际传播”专刊